黄原酚——神奇的分子

从抗炎到抗癌和抗神经退行性特性

查看其他文章

黄原酚研究

黄腐酚是啤酒花球果(Humulus lupulus L.)中的一种类黄酮。对其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下半叶,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数百项针对黄腐酚的实验,旨在探究其抗氧化、抗炎、抗真菌、神经保护、抗癌、免疫调节和代谢支持等特性。
 
黄腐酚的研究正在进行体外(实验室条件)和体内(动物)实验,人体临床试验也日益增多。许多研究表明,黄腐酚在维持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这或许就是多年来全世界一直在寻找的“灵丹妙药”。
抗炎作用和增强免疫系统

炎症是人体抵抗感染和损伤的自然过程,但如果炎症持续太久,就会引发问题。慢性炎症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从心脏病到糖尿病,再到抑郁症。

黄腐酚的作用

黄腐酚的功效显著,因为它能够有效抑制体内炎症过程。实验室和人体研究表明,即使少量服用该物质也能抑制关键炎症调节因子的活性,例如NF-κB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 [1],从而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并增强细胞的天然抗氧化机制 [2]。因此,黄腐酚有助于人体减少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是许多疾病的根源,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2型糖尿病。

减少炎症

一个例子是骨关节炎,实验室研究表明,黄腐酚可以抑制软骨退化。除了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外,黄腐酚还能限制C/EBPβ因子的激活和向细胞核的转移,而C/EBPβ因子负责启动与软骨退化相关的基因。此外,它还能增加II型胶原蛋白和聚集蛋白聚糖的产生,而这些物质对软骨健康至关重要,而它们的缺失会导致软骨的破坏 [3]

黄原酚的作用

黄腐酚对炎症过程影响的真实证据。一项初步临床研究表明,补充黄腐酚可能与炎症标志物改善和冠状病毒病的病程改善相关。
 
在标准治疗期间使用黄腐酚可显著降低死亡率、缩短病程并降低体内炎症标志物水平。这或许能为未来的流行病学挑战提供答案 [4]
抗氧化特性和疾病预防

抗氧化特性和疾病预防

抗氧化剂是能够中和体内有害自由基的分子。自由基是不稳定的分子,会对我们的细胞造成氧化损伤,从而导致慢性炎症和疾病的发生。
 
抗氧化剂通过在自由基造成损害之前将其中和,从而预防或延缓这种损伤。科学家发现,在这种情况下,黄腐酚的效果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它具有非常强大的抗氧化特性,能够有效中和损害细胞并加速衰老过程的自由基 [5]

糖萼的守护者——细胞的保护盾

糖萼是一层薄薄的、高度水合的糖蛋白和蛋白聚糖层,覆盖着我们体内几乎所有细胞的外表面。它就像一道隐形的屏障,保护细胞免受机械和化学损伤,形成一道屏障,保护细胞膜免受外界有害因素的侵害。通过这种方式,它帮助细胞正常运作。正是由于这层屏障,细胞才能相互识别和交流。
 
糖萼还有另一个关键功能——它支持免疫系统识别不同的细胞,并实现正常的细胞间通讯,这在整个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也至关重要。每个细胞表面特定糖的组成和排列方式使其能够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
 
此外,糖萼在细胞信号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保护肠道细胞免受消化酶的影响,这对于在充满挑战的胃肠道环境中维持细胞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黄原酚如何帮助保护糖萼?

糖萼降解的机制可以比作“分子剪刀”,它切断了糖蛋白链。参与这一过程的重要酶包括:
 

乙酰肝素酶 分解硫酸乙酰肝素,这是糖萼的主要成分
透明质酸酶 破坏透明质酸
基质金属蛋白酶 分解维持糖萼结构的蛋白质
黄腐酚对这些酶起着“分子刹车”的作用,降低其活性和基因生成。此外,黄腐酚通过限制降解酶的表达和作用,间接稳定糖萼的结构,帮助其维持形状和稳定性。因此,黄腐酚不仅能阻止糖萼的破坏,还能维持其完整性 [6], [7]
 
黄腐酚不仅能抑制糖萼的分解,还能支持其在体内的有效再生。它还能刺激各种修复机制,包括增强结构蛋白(如多配体蛋白聚糖和基底膜蛋白聚糖)的生成,这些蛋白在糖萼的稳定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步数据表明,黄腐酚可能支持参与糖胺聚糖(糖胺聚糖的主要成分)合成的基因表达,并保护糖萼免受氧化损伤 [8], [9]
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糖萼

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糖萼

内皮细胞的糖萼比其他类型的细胞更厚、更复杂。它具有重要的功能:调节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保护血管免受损伤,并在细胞间传递信号。
 
它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并调节血压。
 
这层糖萼可以减少细胞间的摩擦,防止它们粘连在一起。
 
例如,在红细胞表面,糖萼提供了一层光滑的涂层,使它们能够在血管中自由移动,而不会相互粘连或粘附在血管壁上。

心血管问题

当该层受到损伤时,例如由于疾病、感染(例如败血症、COVID-19)、压力或其他因素,血管的通透性会增强,从而导致严重的心血管问题,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或炎性血栓。
 
糖尿病、高血压、创伤和手术等疾病会影响糖萼的降解,尤其是在体内血糖或盐含量过高的情况下 [10]

抗氧化屏障

黄腐酚能够打破炎症导致糖萼恶化的恶性循环。它能够减少白细胞与血管的粘附,减少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释放,并增强内皮细胞间连接的完整性 [11], [12]
 
它还能作为抗氧化屏障,中和自由基,并通过NRF2-ARE通路激活天然保护酶(HO-1、NQO1),保护糖萼免受氧化应激 [13]
 
黄腐酚改善内皮功能,可增强血管弹性及其调节血压的能力。黄腐酚还能影响内皮细胞的钙信号传导,从而对整个血管系统产生有益作用 [14]

并发症的治疗

保护糖萼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栓风险,并支持损伤后的血管修复,这使得黄腐酚成为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在脓毒症等危重疾病中,黄腐酚可以减少血管渗漏,控制过度炎症,并保护血组织屏障,这对于治疗并发症至关重要 [16], [17]
 
在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黄腐酚可以减缓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糖萼降解,支持血管再生,改善微循环,从而可能预防血管并发症 [18]

黄腐酚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还能保护血管免受衰老相关的损伤,使其成为预防与年龄相关的血管疾病的潜在措施。
 
总而言之,糖萼层几乎对所有细胞都具有通用的多功能保护和通讯功能。因此,例如通过黄腐酚,糖萼层的保护和再生能够协调从免疫系统到神经系统的大多数系统的功能,从而在细胞层面维持全身的稳态。

黄原酚的抗癌潜力

癌症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研究表明,黄腐酚通过多靶点分子机制发挥广谱抗癌作用,包括:
 

诱导癌细胞死亡(细胞凋亡) 黄腐酚有助于“有序”地杀死癌细胞。通常情况下,患病的机体会通过程序性细胞死亡(即凋亡)来清除自身,但癌细胞往往会逃避这一机制。黄腐酚可以通过激活癌细胞中的蛋白质来恢复这一过程,这些蛋白质会导致癌细胞关闭自身的多种“防御机制”,最终导致其死亡。 [19]

黄腐酚通过以下方式激活关键的细胞凋亡途径:
 

线粒体通路 增加促凋亡蛋白(例如 Bax、AIF)的表达,减少抗凋亡蛋白(例如 Bcl-2、Bcl-XL)的数量,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丧失和细胞死亡信号的释放(20)
胱天蛋白酶的激活 刺激胱天蛋白酶(3、8、9)分解蛋白质和DNA(21)
踪迹 p53 提高 p53 蛋白的水平,从而阻止细胞分裂并引发细胞凋亡 [22]
抑制癌细胞繁殖 黄腐酚通过阻断癌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来阻止癌细胞的生命周期。它能够阻止DNA复制,并阻断控制细胞增殖的PI3K/Akt/mTOR、ERK1/2和NF-κB信号通路 [23]
阻断肿瘤周围血管的形成(血管生成) 黄腐酚抑制为肿瘤提供氧气和营养的新血管的形成(24),(25)
预防转移 黄腐酚增强人体的保护屏障,阻碍癌细胞的扩散(26)
抗炎作用 黄腐酚可降低导致慢性炎症并促进癌症发展的物质水平(27)
癌细胞能量代谢紊乱 黄腐酚通过抑制己糖激酶 2 和 EGFR-Akt-HK2 通路来抑制糖酵解(癌细胞产生能量的过程),限制葡萄糖消耗和乳酸产生,并促进细胞凋亡 [28], [29]

此外,黄腐酚选择性地对抗癌细胞,对癌细胞的毒性比对健康细胞的毒性更大(30)。

黄原酚用于治疗的癌症病症示例:


乳腺癌(31)
前列腺癌(32)
肺癌(33)
鼻咽癌(34)
宫颈癌(35)
胆管癌(36)
多发性骨髓瘤(37)
胰腺癌(38)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39]
结肠癌(40)
喉癌(41)
白血病(42)
肝细胞癌(43)
结肠癌(44)
黑色素瘤 [45]
肺腺癌(腺癌)(46)
肝癌(47)
胃癌(48)

与化疗联合使用的有效性

根据实验室实验,黄腐酚可以“增强”化疗的效果,促进癌细胞被杀死并削弱其耐药性 [49]
 
因此,黄腐酚与化疗的联合应用只能作为试验的一部分或经肿瘤学团队明确同意后进行,因为这仍然是一个研究方向,而非标准治疗方案 [50]
与化疗联合使用的有效性

分子水平支持化疗的机制

黄腐酚可能增强结肠癌细胞对标准药物(例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的敏感性,这实际上意味着癌细胞更容易被化疗“杀死” [51]
 
在细胞模型中,先给予黄腐酚,再给予伊立替康 (SN38),可产生协同效应,在相同或更低的药物负荷下,导致更多癌细胞死亡 [52]
 
黄腐酚可能通过主动从细胞中排出药物(MDR1/ABCB1 及其相关蛋白)来降低导致耐药性的蛋白质活性,使细胞更容易接受治疗 [53]
 
它还可以作为重要癌细胞存活信号(Wnt/β-catenin、NF-κB、Notch)的“关闭开关”,进一步增强化疗的有效性 [54]

模型展示了什么

在乳腺癌和肺癌的三维模型中,黄腐酚降低了肿瘤的侵袭性并阻断了细胞周期,提示其具有作为联合治疗辅助手段的潜力 [55]
 
在胰腺癌中,黄腐酚与白花丹素联合使用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化合物的效果更强,这体现了联合协同作用的概念 [56]
 
针对结肠癌干细胞的研究表明,黄腐酚与化疗联合使用可通过减少增殖和抑制细胞自我更新(“干细胞”)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57]
 
黄腐酚和 SN38 的序贯给药可协同促进肿瘤细胞死亡,并降低化疗负担 [58]
 
这些研究强调了黄腐酚通过增敏肿瘤细胞并限制其防御机制来增强化疗效果的能力。

药物治疗支持

黄腐酚可能与某些非化疗药物具有协同或辅助作用,尽管迄今为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物质和特定的药理作用上。黄腐酚已被证明能够增强某些非甾体类药物和抗结核药物的活性,并通过其抗炎和抗氧化特性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且不会与常用药物产生显著的不良相互作用。
 

与抗生素联合治疗感染 黄腐酚可与某些抗生素联合使用,显著增强其抗菌效果。研究表明,与环丙沙星或多粘菌素B的相互作用可增强疗效,有助于对抗耐药菌株。黄腐酚有助于抗生素靶向细菌 [59]
支持结核病治疗 在动物模型中,黄腐酚与异烟肼联合使用比单独使用异烟肼更有效地降低细菌数量。此外,黄腐酚还能保护肝脏免受长期治疗引起的损害,充当肝细胞的天然“保镖” [60]
支持治疗严重感染和败血症 对于重症新冠肺炎 (COVID-19) 患者,联合使用黄腐酚和药物可降低死亡率、缩短病程并减轻炎症 [61]。目前,也正在进行研究,探索黄腐酚在脓毒症(一种严重的、危及生命的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62]
帮助解决代谢问题(例如糖尿病、超重) 对于患有代谢问题(如超重或糖尿病)的人群,使用现代形式的黄腐酚(例如包裹在胶束中)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并由于吸收更好而促进脂肪燃烧(63)。
保护心脏和血管 如前所述,黄腐酚对循环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它能抑制血管中钙沉积的形成,防止血管硬化,并降低血栓风险 [64]。当与其他支持血管健康的物质(例如透明质酸、褐藻糖胶、葡萄糖胺以及增强抗氧化损伤保护的抗氧化剂)结合使用时,效果最佳 [65]。黄腐酚与肝素和肝素的协同作用,可增强对关键血管结构糖萼的全面保护和再生 [66]
缓解疼痛和保护大脑 动物研究表明,黄腐酚可以减轻风湿病患者的疼痛和炎症(67)。另一项实验表明,它能够在中风时保护脑细胞,减少损伤并加快康复(68)。
病毒感染期间的支持,例如 COVID-19 黄腐酚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并减轻细胞因子风暴——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研究表明,黄腐酚可作为COVID-19重症患者的辅助治疗——它表现出强大的抗炎作用,改善临床预后,并降低死亡率。这些结果表明,黄腐酚是重症监护环境中COVID-19治疗的一种有前景的辅助药物 [69] [70] [71]

总而言之,黄腐酚被认为是治疗多种疾病(包括传染病、心脏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安全辅助药物。它有助于提高药物疗效,并保护身体免受治疗的一些副作用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癫痫治疗支持

根据现有的动物和细胞研究,黄腐酚在治疗癫痫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在癫痫模型中,它显著降低了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保护了神经细胞,并降低了谷氨酸水平——谷氨酸过量会导致脑损伤 [72]
 
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 GABA_A 受体,而 GABA_A 受体是抑制引发癫痫发作的过度脑活动的关键。黄腐酚可以增强这些受体的活性,有助于控制癫痫发作,同时副作用比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更少 [73]
 
此外,黄腐酚还能保护神经元免受谷氨酸过量刺激造成的损伤,中和自由基,并具有抗炎作用,这可能有助于对癫痫患者进行长期脑保护 [74]
 
总之,黄腐酚作为天然抗惊厥剂和神经保护剂具有很强的潜力,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确定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支持患者癫痫的治疗(75),(76)。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抑郁症不仅仅是“坏心情”,而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使大脑“着火”。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慢性炎症在抑郁症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黄腐酚可能是一种天然的抗抑郁药,尽管这主要在动物研究中得到证实。
 
一项2025年的最新研究发现,黄腐酚可以降低抑郁症患者体内常见的致炎物质的水平。它还能增强神经细胞的天然防御机制,帮助它们在压力下更快地再生 [77]
 
一项2013年的早期研究考察了黄腐酚是否能减轻焦虑。研究发现,与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利拉宁)不同,黄腐酚并不具有强效的镇静作用。然而,科学家们并未排除黄腐酚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情绪,作用于大脑的不同机制 [78]

对大脑的额外益处

黄腐酚不仅影响情绪,还具有其他有益特性。研究表明,它能保护神经系统免于过早衰老 [79],帮助神经细胞在缺氧条件下(例如中风时)自我防御 [80],并增强负责记忆和神经元间正常连接的化合物的活性 [81]
 
先前的体内研究表明,黄腐酚可能有助于对抗情绪低落和抑郁症状。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减少大脑炎症,保护神经细胞,并帮助身体应对压力。

重建和改善消化系统

我们的肠道不仅是食物消化的场所,更是名副其实的“第二大脑”,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情绪和思维模式。肠道内栖息着数以万亿计的细菌,这些细菌构成了肠道菌群,对维持全身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腐酚是这些有益微生物的良好宿主,在恢复和改善消化系统,尤其是肠道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潜力。研究表明,黄腐酚具有多种作用机制 [82][83][84]

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一项关键发现是,黄腐酚仅在肠道菌群存在的情况下才对葡萄糖代谢和肠道功能产生有益作用。在无菌小鼠的研究中,黄腐酚不影响代谢参数,而在具有正常菌群的动物中,观察到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平衡显著改善 [85]
 
黄腐酚作为益生元,支持有益的肠道菌群。此外,其由肠道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并影响其功能。在健康成人的临床研究中,补充黄腐酚8周可产生特定效果,包括降低与普氏菌和瘤胃球菌相关的胆汁酸代谢。此外,还观察到有益肠道菌群(包括嗜粘蛋白阿克曼菌、金氏副拟杆菌和细泽泻)丰度的增加 (86), [87]

克罗恩病的临床试验

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将黄腐酚用于治疗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XMaS 研究纳入了多达 32 名患者,每日服用 24 毫克黄腐酚,持续 8 周。研究正在监测安全性生物标志物、炎症标志物、血小板功能、疾病活动度 (CDAI)、粪便微生物组成和黄腐酚代谢物 [88]

结肠炎中的作用

在DSS诱发的小鼠结肠炎模型中,黄腐酚显著改善了病情。它保护肠上皮免受损伤,减少炎性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的产生,并阻断了参与炎症的酶和因子的作用,例如环氧合酶-2和NF-κB通路 [89]

肠道疾病对骨骼健康的影响

最近的报告表明,黄腐酚可能降低长期炎症性肠病患者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其作用机制包括限制促炎物质(例如IL-6、IL-17A、TNF-α)的含量,支持骨代谢,调节细菌色氨酸代谢,以及保护肠黏膜 [90]

胃保护作用

黄腐酚能促进胃黏膜的愈合过程。含黄腐酚的啤酒花叶和球果提取物,剂量为100-150毫克/千克体重,可有效减轻大鼠胃溃疡 [91]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黄腐酚具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道、减轻炎症和辅助治疗炎症性肠病来改善和支持消化功能的潜力。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以验证其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效果。

黄原酚的安全性

关于黄腐酚安全性的最全面的研究之一于2021年开展,研究对象为30名健康成年人,每日服用24毫克,持续八周。结果表明,黄腐酚耐受性良好且安全。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也未观察到肝脏、肾脏或造血功能参数的显著变化 [92], [93]
 
先前的动物模型研究证实,即使在极高剂量下,黄腐酚也无毒性。小鼠以每公斤体重约1000毫克的剂量服用黄腐酚,持续三周,未出现器官损伤或体内平衡紊乱的迹象 [94]

 

激素禁忌症 与性激素的相互作用是最重要的禁忌症。黄腐酚通过阻断雌激素受体发挥雌激素拮抗剂的作用 [95]。它也可能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而芳香化酶可将睾酮转化为雌激素。
激素治疗 黄腐酚可能通过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降低雌激素类激素制剂的有效性。正在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在开始补充黄腐酚前应咨询医生 [96]
肿瘤禁忌症 晚期前列腺癌可能是使用黄腐酚的相对禁忌症。尽管大多数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具有抗癌特性,但也有报告表明,它可能在某些条件下激活某些细胞通路。在这种情况下,应在肿瘤科医生的监督下补充黄腐酚 [97]
药物相互作用
黄腐酚可能通过抑制细胞色素 P450 酶(特别是 CYP1A1、CYP1A2、CYP1B1 和 CYP3A4)来影响药物代谢。这可能会导致体内某些药物的浓度升高,包括:
 
抗精神病药(例如氯氮平、奥氮平),
 
抗心律失常药(例如普萘洛尔、美西律),
 
化疗药物(例如紫杉醇、长春花碱),
 
钙通道阻滞剂 [98]
 
正在服用由这些酶代谢的药物的患者,在补充黄腐酚之前应咨询医生。

研究仍在进行中

黄腐酚是一种天然物质,具有多方面的健康潜力——从保护细胞结构、支持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到改善情绪和提高治疗效果。Magavena 的 X8 产品中,这种分子的含量是市售产品中最高的。它是一种膳食补充剂/生物引诱剂,由来自专门种植的有机农场的啤酒花球果制成。
 
得益于独特的提取方法,X8 的活性分子浓度高,生物利用度高,这意味着它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同化。
 
虽然黄腐酚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它可以显著支持人体应对日常健康挑战,加速再生,并增强自然防御能力。虽然它尚未达到临床标准,但目前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并为更有效的健康支持开辟了新的机会。黄腐酚是大自然如何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的一个例子——只需有能力发现并恰当地利用它们。

笔记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19220-6
[2]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596557/
[3]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harmacology/articles/10.3389/fphar.2021.680585/full
[4]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53332222014718
[5]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587858/
[6]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767595/
[7]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immunology/articles/10.3389/fimmu.2024.1490395/full
[8]https://respiratory-research.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31-022-02193-5
[9]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970401/
[10]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828893/
[11]https://journals.physiology.org/doi/full/10.1152/ajpcell.00259.2020
[12]https://respiratory-research.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31-021-01793-x
[13]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093515/
[14]https://biomedres.us/fulltexts/BJSTR.MS.ID.003860.php
[15]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771820/
[16]https://reference-global.com/article/10.2478/rrlm-2024-0031
[17]https://journals.lww.com/anesthesia-analgesia/abstract/2020/12000/systemic_inflammatory_response_syndrome_after.7.aspx
[18]https://www.ophthalmologypoland.com.pl/Sulodexide-Therapy-for-the-Treatment-of-Diabetic-Retinopathy,178043,0,2.html
[19]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harmacology/articles/10.3389/fphar.2018.00530/full
[20]https://www.spandidos-publications.com/10.3892/or.2015.4455
[21]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55/2015/921306
[22]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119200/
[23]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55/2015/921306
[24]https://yadda.icm.edu.pl/baztech/element/bwmeta1.element.baztech-d8618c3e-79bd-43fe-88e1-96a3e270060d/c/Petzke_E.pdf
[25]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96/fj.05-5128fje
[26]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harmacology/articles/10.3389/fphar.2018.00530/full
[27]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19220-6
[28]https://www.ijbs.com/v15p2497.pdf
[29]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775317/
[30]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407755/
[31]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258681/
[3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6142520300895
[33]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664015/
[34]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229981/
[35]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949267/
[36]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675694/
[37]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4416519301941
[38]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88723331930949X?via=ihub
[39]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196271/
[40]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983118/
[4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9279715300375
[42]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har.2018.00530/full
[43]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har.2018.00530/full
[44]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har.2018.00530/full
[45]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har.2018.00530/full
[46]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0483X1630097X
[47]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689487/
[48]https://www.spandidos-publications.com/10.3892/or.2018.6723
[49]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392547/
[50]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123270/
[51]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392547/
[52]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226974/
[53]https://www.mdpi.com/1422-0067/22/9/4478
[54]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689487/
[55]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394853/
[56]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888694/
[57]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392547/
[58]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226974/
[59]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036650/
[60]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ra/c9ra10347c
[6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53332222014718?via%3Dihub
[62]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6225258
[63]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594861/
[64]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599490/
[65]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20180078618A1/en
[66]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508384/
[67]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536840/
[68]https://hub.tmu.edu.tw/en/publications/neuroprotective-effects-of-xanthohumol-a-prenylated-flavonoid-fro
[69]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2147/NDS.S265857
[70]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53332222014718
[71]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6286657
[72]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816340/
[73]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636971/
[74]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548031/
[75]https://www.jneonatalsurg.com/index.php/jns/article/download/3541/3209/15467
[76]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519590/
[77]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389582/
[78]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923669/
[79]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5286316306696
[80]https://hub.tmu.edu.tw/en/publications/neuroprotective-effects-of-xanthohumol-a-prenylated-flavonoid-fro
[81]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166520/
[8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mnfr.201800923
[83]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9490976.2024.2315633
[8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530571/
[8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571065/
[87]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508384/
[88] https://trials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63-022-06782-z
[89]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787519/
[9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530571/
[91]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674025/
[92]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221389/
[93]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3735420
[94]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427021/
[95]https://www.ishs.org/ishs-article/848_20
[96]https://www.rxlist.com/supplements/hops.htm
[97]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674025/
[98]https://www.rxlist.com/supplements/hops.htm